探病錦囊:向民間信仰者分享福音
甘偉彪 大埔醫院院牧
溫柔地關懷
我們可有想過那些滿天神佛、趨吉避凶的民間信仰者背後的故事?可知道他們的故事正影響著他們此時此地的心靈狀況?由於很多人都「未有得到充分的聆聽」,他們一些兒童期的創傷與陰影,無法消除,神佛、風水成了他們心靈的希望。
當我們以溫柔的心去聆聽他們的故事時,會發現他們有很多我們未經驗過,甚至是我們不容易理解的獨特故事。這些故事的主角,或是生於戰亂、生命曾經危在旦夕、或家破人亡、父母早逝、子女夭折、早年失學、工作不保、生活艱苦、長期患病、惡疾纏身、受父或母虐待、兒女忤逆、被配偶遺棄、讀書不成、沾染惡習、遇人不淑……。因為種種不幸的際遇,加上家庭支援和社會保障的不足,在焦慮不安與無望中只好藥石亂投,求神拜佛,趨吉避凶。一旦有三餐一宿,家宅平安,於願足矣,「菩薩保祐」!原來在我們面前的,是個有血有淚的人,是一顆、一顆受傷的心,正等候我們以愛去包紮與纏裹,而不是理性的滔滔雄辯。探訪者唯有以溫暖的關懷,充分的聆聽,才可以把「上帝之道」彰顯出來,批評與說教,只會令對方抗拒與反感。1
勇敢地宣講
待建立好互信關係,在適當的時候就要清楚地宣講上帝的道。因為單靠關懷的行動,病人仍是無從認識基督的救恩。正如潘霍華所言:「沒有一件事比溫柔地容讓對方留在罪中更殘酷,也沒有一件事比嚴責對方,使他離惡歸正更富悲憫心。」
使徒保羅見滿城偶像的雅典,便心裡著急。面對各地華人社會的滿天神佛,我們又怎能閉口不言?保羅用時間認識雅典人的信仰,周遊四方仔細觀察他們的祭祀、甚至適切地引用他們的詩詞來批判他們信仰的矛盾與不
足(徒17:16-34)。正是知己知彼,我們也得開始用功認識華人民間信仰的內容及其背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才能勇敢地指出偶像不足恃2。同時,不斷地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每天與主保持緊密的連繫,方可滿有信心能力、熱誠地宣告唯有基督是道路、真理與生命。
1. 史霍華教授(Howard Stone)對此有很精闢的見解。請參考史霍華著〈教牧關懷的召命:以言與行宣講主道〉見李耀全編《教牧職事的召命 :神學、靈性、實踐》香港 :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2009。
2. 吳宗文牧師對民間信仰及護教有很深入的研究。請參考吳宗文著《傳統與信仰》美國加州:中信出版社,1995;另可參考馬國楝、劉志良合著《中國民間信仰揭祕》。香港:香港短宣中心,1997。
< 前一個 | 下一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