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病錦囊
- 探病錦囊︰如何探訪因病厭世的人
- 探病錦囊:怎樣處理病人的投訴
- 探病錦囊:怎樣勸導病人戒除不良行為
- 探病錦囊:他今天心情很差
- 探病錦囊︰如何關顧神智不清的病人
- 探病錦囊︰如何聆聽病人非語言行為
- 探病錦囊︰探病前的準備
- 探病錦囊:怎樣透過聖經話語安慰病人及傳福音
- 探病錦囊︰如何與長者溝通及建立友誼
- 探病錦囊:如何處理「累己累人」的慨歎?
- 探病錦囊:如何帶領未信主的病人祈禱
- 探病錦囊:當病人在你面前哭泣,要怎麼辦?
- 探病錦囊:如何令不願意開口的人說話
- 探病錦囊:臨終關懷探訪需知
- 探病錦囊:當遇上恐懼的病人
- 探病錦囊︰如何探訪有民間信仰的人
- 探病錦囊︰當遇上憤怒的病人
- 探病錦囊:有家人在場時怎樣作探訪
- 探病錦囊:如何陪伴剛離世者家屬
- 探病錦囊:如何探訪手術後的癌症病人
- 探病錦囊:如何陪伴經歷小產的父母
- 探病錦囊:如何探訪老年癡呆的人
- 探病錦囊:如此我「去」—初次探訪
- 探病錦囊:如此我「聽」─聆聽與同理心
- 探病錦囊:如此我懼 - 手術前探訪
- 探病錦囊:如此我「在」- 牧養中風病患者
- 探病錦囊:如此我「痛」-關顧離世者的家人
- 探病錦囊:如此我想:關懷精神及情緒病患者
- 探病錦囊:從痛楚難耐到紓緩苦困
- 探病錦囊:當遇上不說話的人
- 探病錦囊:向民間信仰者分享福音
- 探病錦囊:探訪忐忑等候的對象-從焦急難耐到安然交託
- 探病錦囊:探訪「欠缺反應」的對象 -- 從計較效益到愛的彰顯
- 探病錦囊:當遇上情緒繃緊的病人和家屬
- 探病知心:誰能明白孕婦心
- 探病知心:小小年紀,就要經歷痛苦……
- 探病知心:真抱歉,化驗報告顯示…
- 探病知心:從此以後, 我不再可以……
- 探病知心:醫生說,我的癌症復發了……
- 探病知心:照顧了他多年,很累了……
- 探病知心:檢查可以發現更多
- 探病知心:醫生叫我考慮…
- 探病知心:時好時壞,耐心不懈!
- 探病知心:舊病復發的關懷
- 探病知心:當他還未預備好離開
- 探病‧反思:讓生死兩相安
- 探病‧反思:當所愛的人驟然死去.....
- 探病‧反思:當我愛的人沒有反應…
- 探病‧反思:坐多一陣 陪多一會
- 探病‧反思:當我愛的人失去自理能力
- 探病‧反思:當我愛的人自尋短見
- 探病‧反思:當醫生告訴我要盡早檢查
- 探病‧反思:當醫生告訴我患了癌症
- 探病‧反思:「當醫生告訴我已無藥可救……」
- 探病‧反思:當醫生告訴我患了抑鬱症
- 探病‧反思:當醫生告訴我搶救無效的時候
探病‧反思:當醫生告訴我要作好準備
- 探病‧反思:我在紓緩病房遇見上帝寶貝的女兒
- 探病‧反思:我在婦科病房遇見她
- 探病‧反思;我在千瘡百孔的生命中遇見祂
探病‧反思:當醫生告訴我要作好準備 |
![]() |
作者是 | |||
胡建玲 香港私立醫院院牧 我們可怎樣關懷病情無法逆轉的病患者,幫助他們準備面對死亡?
當 院牧得知一位她經常探望,患了末期肺癌的中年女士陳太(化名)病危時,便立即趕到深切治療部,且終於見到她兩位女兒和丈夫。他們的心情隨著病人的含氧數值跌跌蕩蕩,整天像坐過山車般,高高低低,驚嚇完一次又一次!院牧知道陳太很想慕道的丈夫信主,於是柔聲地邀請她的丈夫,一句一句的跟著院牧為太太禱告,之後陳太真的平靜下來……,又一次度過了難關。
接下來的兩個多星期,陳太雖然回到普通病房,但她的身體狀況依然反覆,有些時候身、心、靈都很痛苦。陳太告訴院牧她知道自己時日無多,院牧於是把握時機,幫助她逐一完成最後的幾個心願,包括個別叮囑女兒、與丈夫分享她的見證、把她的一些畫作配上經文,將來可製成書籤鼓勵其他病人,當作她對神的事奉。 每一天院牧都會探望她,陪在她的身旁,藉著誦讀聖經的詩篇、唱頌詩歌等來堅固她對永生的盼望。遇上有機會的話,院牧便會鼓勵她的女兒、丈夫或探望她的姊妹們開聲為她的生命感恩禱告,以此鼓勵她。有一天陳太痛得很辛苦,院牧問她說:「若天父要妳留下,妳願意捱落去嗎?」她點點頭,相信是為了見她心愛的丈夫和女兒;院牧又問:「如果天父現在接妳回到祂身邊,解除妳的痛苦,妳願意去嗎?」她也點點頭,相信是因為她實在太辛苦了。於是院牧跟著說:「那麼妳真是『無得輸』了!」陳太微笑起來……。 很多時面對臨終的病人,人都會怕講一些會令病人聯想到死亡的說話。但死亡是逃避不了的事實!關懷者必須有智慧與勇氣,陪病人一起勇敢地面對它。病人當下雖然感到很痛苦,每天跟病患搏鬥,但若有機會被聆聽、肯定和重視,沈重的心情便有機會得以紓緩下來。由於院牧與陳太沒有親屬關係,她漸漸對這位用心探望她的院牧建立起信任,可以沒有那麼避忌去談及死亡、尤其是對死亡的疑惑。 專注聆聽就是努力按照對方的思路與感受去聽,嘗試理解對方的內心想法,要小心切勿急於幫助關懷對象解決問題,而是跟隨對方的主題傾談,甚至在適當時候,要故意地停留片刻(stay and hold)。關懷者有時雖然不太掌握對方所表達的一些難處,也不要分心或急於只因好奇而追問細節,應先盡量嘗試同理對方當下的感受,致力深入探討對方一些的內心想法。 透過專注聆聽,有助關懷者明白病人最關注或擔心的人和事。若家人在場,可透過提問瞭解他們與病人的關係,盡量促進他們之間有良性的溝通。因為大部分臨終病人最想聽到的就是家人的聲音,而不是我們的。 人在甚麼狀況下可以死而無憾? 從過往的臨床觀察和學習中,深深體會到當人的靈性需要得到滿足和肯定時,便真的可以減少遺憾而反得平安。人的靈性需要包括對神有正面的認知、關係與經驗,才能順服神的主權;對自己的生存意義及價值有所肯定;經歷愛與被愛的關係;能夠修補破損了的關係達至彼此復和;以及對生與死有積極的態度等。深信唯有基督的信仰才能更整全地滿足以上提到的靈性需要。所以,院牧要盡一切的努力,每天以上主仁愛的心去關懷有需要的人,尤其是那些病情無法逆轉的病患者,讓他們認識與經歷這位終極的拯救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