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病錦囊
- 探病錦囊︰如何探訪因病厭世的人
- 探病錦囊:怎樣處理病人的投訴
- 探病錦囊:怎樣勸導病人戒除不良行為
- 探病錦囊:他今天心情很差
- 探病錦囊︰如何關顧神智不清的病人
- 探病錦囊︰如何聆聽病人非語言行為
- 探病錦囊︰探病前的準備
- 探病錦囊:怎樣透過聖經話語安慰病人及傳福音
- 探病錦囊︰如何與長者溝通及建立友誼
- 探病錦囊:如何處理「累己累人」的慨歎?
- 探病錦囊:如何帶領未信主的病人祈禱
- 探病錦囊:當病人在你面前哭泣,要怎麼辦?
- 探病錦囊:如何令不願意開口的人說話
- 探病錦囊:臨終關懷探訪需知
- 探病錦囊:當遇上恐懼的病人
- 探病錦囊︰如何探訪有民間信仰的人
- 探病錦囊︰當遇上憤怒的病人
- 探病錦囊:有家人在場時怎樣作探訪
- 探病錦囊:如何陪伴剛離世者家屬
- 探病錦囊:如何探訪手術後的癌症病人
- 探病錦囊:如何陪伴經歷小產的父母
- 探病錦囊:如何探訪老年癡呆的人
- 探病錦囊:如此我「去」—初次探訪
- 探病錦囊:如此我「聽」─聆聽與同理心
- 探病錦囊:如此我懼 - 手術前探訪
- 探病錦囊:如此我「在」- 牧養中風病患者
- 探病錦囊:如此我「痛」-關顧離世者的家人
- 探病錦囊:如此我想:關懷精神及情緒病患者
- 探病錦囊:從痛楚難耐到紓緩苦困
- 探病錦囊:當遇上不說話的人
- 探病錦囊:向民間信仰者分享福音
- 探病錦囊:探訪忐忑等候的對象-從焦急難耐到安然交託
- 探病錦囊:探訪「欠缺反應」的對象 -- 從計較效益到愛的彰顯
- 探病錦囊:當遇上情緒繃緊的病人和家屬
- 探病知心:誰能明白孕婦心
- 探病知心:小小年紀,就要經歷痛苦……
- 探病知心:真抱歉,化驗報告顯示…
- 探病知心:從此以後, 我不再可以……
- 探病知心:醫生說,我的癌症復發了……
- 探病知心:照顧了他多年,很累了……
- 探病知心:檢查可以發現更多
- 探病知心:醫生叫我考慮…
- 探病知心:時好時壞,耐心不懈!
- 探病知心:舊病復發的關懷
- 探病知心:當他還未預備好離開
- 探病‧反思:讓生死兩相安
- 探病‧反思:當所愛的人驟然死去.....
- 探病‧反思:當我愛的人沒有反應…
- 探病‧反思:坐多一陣 陪多一會
- 探病‧反思:當我愛的人失去自理能力
- 探病‧反思:當我愛的人自尋短見
- 探病‧反思:當醫生告訴我要盡早檢查
探病‧反思:當醫生告訴我患了癌症
- 探病‧反思:「當醫生告訴我已無藥可救……」
- 探病‧反思:當醫生告訴我患了抑鬱症
- 探病‧反思:當醫生告訴我搶救無效的時候
- 探病‧反思:當醫生告訴我要作好準備
- 探病‧反思:我在紓緩病房遇見上帝寶貝的女兒
- 探病‧反思:我在婦科病房遇見她
- 探病‧反思;我在千瘡百孔的生命中遇見祂
探病‧反思:當醫生告訴我患了癌症 |
![]() |
作者是 | |||
張麗碧 沙田區醫院院牧
癌 症,讓人聯想到長時間的折騰、身體日漸衰弱枯槁、器官功能相繼失去,最後患者會因無法支撐而離世。它會毫無聲息地從體內侵噬人,一旦入侵,就難以控制。以上種種,都叫人聞癌色變!因此,當一個人被告知患上了癌症,可能會出現極大的情緒震盪!下面是院牧遇過的病人剖白。
「雖知道即使有甚麼事,都只是返天父那裡,但不知怎的,我的心會有震顫的感覺!」 「我今年41歲,還以為自己會有多三十年命,誰知只有三年!」說罷,淚水隨即淌下。 「十年前丈夫離開我,有一段時間好痛苦,後來走過了,現在發現自己有癌症,身邊沒有依靠,當時被遺棄的難受感覺又再出現!」 「我一生人都沒做過甚麼傷天害理的事,為甚麼會有這種病?」 「我在大半年前已經有胃痛,看了幾個醫生都說沒問題,現在說我有胃癌,而且已經是末期?我怎能接受?」 當人知道自己患上了癌症,立時的反應大多是木然、震驚、難以相信、思緒混亂;之後是害怕、畏縮、不想見人、焦慮、憤怒和憂鬱;再過一些時間,這訊息會慢慢沉澱,但他們仍會害怕死亡、擔心瀕死的痛苦、害怕與所愛的人分離、擔心治療的副作用、失去尊嚴、肢體殘缺、失去自理能力、會對人猜疑、擔心過往犯的錯會得報應。他們會思索患病的原因,開始留意日常活動、生活形態;還會不停回顧、檢視生活。當有事要處理或有家人陪伴時,心境會自在一點,但當夜深人靜,加上身體疼痛,家人又已入睡,此刻的孤寂感會特別強烈。假如患者為過去所作的心存懊悔、重要的親密關係出現裂痕、缺乏親友支持或是鰥寡,他們會更容易脆弱與傷感。 事實上,一旦成為癌症病人,在工作、社交、親密關係等方面,會經歷到「因癌症而不能…」的負向經驗,亦因此衍生出不少實際問題,例如:患者應否仍外出工作?經濟問題如何解決?如何重新分配家中事務?已談論婚嫁的男女關係如何抉擇?自己是否仍有將來?該如何規劃隨時會離開人間的生命與人生? 阿朗(化名),56歲,有太太和一個女兒。一天起床,發現雙腳無力,起初還以為是中風,及後才知道是患上末期肺癌,因癌細胞壓著椎骨,導致下半身癱瘓。起初醫生說或可試用標靶治療,但最後因不適合而擱置。於是,他改變心態,希望藉著物理治療可以令自己走路,但效果並不理想;相反,有很多徵狀陸續出現,例如:尿道炎、腹痛、沒胃口、味覺改變等,單是無法坐立,已經令阿朗由一個充滿鬥志的病人,開始沮喪起來。他自覺再不能參與世界上的事物,甚至他對院牧說,若女兒出嫁,他也不會出席,怕「影衰個女」。 一次探訪中,他說:「我昨晚造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在中世紀的戰船上出征打仗,且戰勝歸航。」他說他不想賴活,但他會等,等一個神蹟,希望有一日,這個病有藥可除。所以他會試用中藥,他仍想靠自己的意志戰勝病魔。 阿朗的婚姻並不美滿,他說他是為了幫太太拿到居港權才與她結婚,之後因有了孩子,就繼續一起生活。後來雖有做過對不起太太的事,但為了不想女兒在破碎家庭長大,所以堅持婚約。正因為生活的不愜意,他沉鬱起來,也確信這是患病的原因。 一天,他談及年邁的母親,他說除了媽媽,沒有人真心想他留在世上。他擔心當他離世時,媽媽會傷心;女兒還年輕,沒有爸爸指引,怎辦?他為此落淚,院牧遞上紙巾,表達理解他對家人的愛,想到將來要分離,會有切膚之痛。除了家人,他最不捨的是這個世界,可以四周遊歷、享受人生、並且可以追求各種各樣的知識。 院牧曾送他見證小冊子,希望他可以認識神的救恩。院牧曾陪伴他、聆聽他的憂戚,曾用輪椅推他到醫院的花園閒逛,察看大自然的奧秘。這些都讓他感覺被關心、被重視。他曾說,院牧讓他感覺自己仍然活著。不久,他的病情轉差,在他離世前決志信主,感謝天父,他是帶著盼望離開的! (一)同理心—讓我們設身處地,嘗試感受對方所感受的,像是發生在我們身上。 (二)無判斷的積極關懷—即使對方做出令人費解的行為,都要給予正面、接納的回應,要知道「費解行為」的背後,是一個正在受苦的人。 (三)對情感開放—要讓對方知道,無論他們的感受是甚麼,我們都能接受,任何感受都可以談論。 一般人會期望癌症病人要堅強、勇敢面對、戰勝病魔,造成他們不敢表達內心的惶恐、擔心,結果有苦只能自己知,即使身邊有家人朋友陪伴,但咫尺天涯,更令他們感到孤獨無助。其實,試圖避談負面感受,只會令患者更加痛苦,反而讓他們說出來,知道有人明白,孤單感會減少,情緒亦會得到紓緩。聆聽不必給予答案,只要留心傾聽,就已經對患者有幫助。要知道心裡若沒有恐懼,探訪傾談本身也不會製造恐懼;心裡若沒有淚水,再多說也不會催使落淚。他們極需要我們提供一個安全的處所,允許他們表達內心的悲傷苦澀,讓他們可以自由地釋放感情。之後,嘗試和他們探索這段旅程的體會、價值和意義。曾有不少癌症病人在眾多的失落中,仍能找到寶貴的得著,從而提升能量去面對癌症治療帶來的挑戰 。 參考書目:
|